0595-85003316

机构疗育师分享 分类
强化物在自闭症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运用

  一、什么是强化物?

  所谓强化物,指的是可以使其行为在今后发生频率保持或者增加的“刺激”,比如,当教师要求幼儿模仿做拍手的动作,幼儿做出了相应的反应,这时教师立刻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以后可以经常做。

  二、强化物在教学中的选择

  “强化物”应该从“直接性强化物”慢慢过渡到“间接性强化物”,最后转变为幼儿本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化为学习动力。强化物包括:

  1、与儿童生理性需求相关的,如食物(小馒头、海苔、饼干......)、玩具(小汽车、玩偶......)、机会(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等;

  2、非实物:大人的口头语言(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太厉害了!......)、表情(笑容)、动作(亲吻、拥抱、击掌);

  3、象征性强化物,如奖励的红花、奖状。

  因为每个幼儿不一样,教者也不一样,自闭症等儿童接受能力,理解力,爱好,兴趣都不一样那么选择的强化物也会不一样,所以强化物的选择要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选择。我们在选择强化物的时候应该选择幼儿喜欢的,比如在选择精神强化时,那么就要选择幼儿理解的,能接受的强化方式。

  三、强化物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及时强化,这样强化的效果会更好,幼儿会更加容易接受,使幼儿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以后会更努力,做得更好!例如:xxx幼儿是个无语言的儿童,兴趣和喜爱的东西几乎没有,因此在学习中很难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一次与他共同玩玩具滑滑车时,我无意发现他表现出很喜欢玩那个玩具滑滑车,并会用语言要求再次玩玩具。因此我及时地引导进行了语音模仿说了“要”的音,告诉他说了“要”就能玩滑滑车了。后面只要他发出“要”这个音,我就给予及时强化。后来他知道要玩滑滑车就会试图发要的音,因为他知道只有发“要”的音,才能得到他想要玩的玩具。

  第二、 强化应该是一致性,比如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行为是肯定的,那么其他人(家人)也应该是肯定的,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误解。例如:小熙小朋友每次都会以哭闹来得到他想要的玩具,所以在机构我告诉他只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奖励玩玩具。没有完成任务就不给于玩具玩,哭闹也不给,这个行为是肯定的。但回家,他还是以哭闹去得到他想要的玩具,一哭闹父母就给玩具,这个结果让他产生了只要哭就能得到玩具,这个行为是肯定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要求的行为不一致,就能使幼儿产生误解。

  第三、强化应该根据幼儿情况及时进行变换,比如:xxx小朋友同时嘴喜欢吃小馒头,只要看到小馒头就能立马安静地坐下来不乱跑,也会听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活动。但久而久之,这个强化物(小馒头)已经在教学中出现次数过多次,而且在家父母管不住他,买了更多的小馒头让他吃,只要他能安静。久而久之小馒头这个强化物对他已经没有诱惑力与新鲜感。他开始对小馒头表现出不喜欢,甚至不吃。这时强化已经不起作用了,我们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变换强化的方式。如用他喜欢的玩具或零食来代替等,因此幼儿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内,随着年龄、理解力,喜好等因素的变化,那么强化的方式也要随之变换。  

  第四、在强化中必须说明原因,虽然大部分自闭症幼儿理解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幼儿直接说明原因,也许幼儿今天不懂你的意思,但在强化的过程中,幼儿会慢慢明白我们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一直会对我的学生说,“哇,你真厉害!”“因为你做得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你xxx”等表明原因之类的话。

  最后我们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物的依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物。

校前招生指导

指导入校申请

服务行业协会

年度示范单位

教育部资质认证

特殊儿童教育机构

高效辅导培训

阶梯课程内部教材